高盛亞洲中國經濟學家喬紅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長期看,中國經濟仍然面臨很多重大挑戰(zhàn),但中國政府仍有很大政策空間。比如,中國農業(yè)人口占比超過30%,而發(fā)達國家只有10%左右,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平均在15%,通過制度和政策設計,中國生產效率可進一步提高。
喬紅談到,從短期看,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在于需求可能下降。內需今年后兩個季度能否保持增長需要觀察。就外需而言,考慮到勞動力市場壓力始終很大,房地產市場明顯供過于求、政策刺激轉為政策拖累以及補充庫存的積極作用逐漸衰減等因素,美國今年后兩個季度的經濟增長不容樂觀,這可能壓低其進口需求,從而對中國出口產生持續(xù)壓力。此外,在逐步提高勞動力收入和逐漸恢復更加市場化的經濟調節(jié)手段等方面,中國政府需要有所考慮。
她還認為,長期而言,從外部環(huán)境看,美國經濟處于長期的“去杠桿化”的過程中,歐洲方面財政壓力較明顯,中國政府應該采取怎樣的經濟政策緩沖外部沖擊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就中國內部而言,在“十二五”期間如何解決人口紅利下降問題,降低儲蓄率,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等都是重大課題。
在談及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后,有人質疑中國發(fā)展中國家地位的問題時,喬紅說:“我們業(yè)界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即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劃分標準不能看經濟總量,這一點沒有異議!彼赋,在人均GDP等眾多經濟細項指標上,中國除了貿易開放度相對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更好之外,其他指標都在“發(fā)展中國家”的范疇內。因此,現(xiàn)在談論對中國“發(fā)展中國家”的性質進行重新定義還遠未到時候。
不過,喬紅也談到,應該看到中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貢獻的明顯提升。她分析說,本輪危機以來,中國的進口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中國過去是全球的制造業(yè)大國,以“輸出”產品為主,現(xiàn)在則逐漸加大“吸力”,對外部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對總體需求不振的世界經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推動力。而且,現(xiàn)在中國的進口結構發(fā)生很大變化,除了以往的原材料和初級制成品,還包括機械和電子產品在內的大量資本品以及消費品。
她說,歐盟二季度的經濟增長情況較好,其中一個重要動力來自出口拉動,中國需求是一個重要因素。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二季度經濟環(huán)比折年率的增速超過9%,中國對其出口的拉動功不可沒。
談到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責任和義務的問題時,喬紅認為,鑒于中國經濟規(guī)模和影響的明顯提升,承擔責任和義務是不可回避的。但在她看來,中國不應接受被外部強加的責任,不應為“不是自己的過錯”負責,不能犧牲放棄自己的重大利益。她認為,現(xiàn)階段中國仍然處在“戰(zhàn)略發(fā)展期”,依然需要韜光養(yǎng)晦。
談到外界對中國政府過度干預經濟的質疑時,喬紅表示并不認同。她認為,考慮到過去兩年的世界經濟處于攻堅階段的大環(huán)境,以及市場出現(xiàn)明顯失效的情況,政府角色的強化是必然的。她說,高盛內部分析團隊的普遍觀點是中國政府應對危機,調控經濟的思路是非常明確的,“比任何國家看到的都要早,執(zhí)行的都要快,力度都要大,是全球的典范”。
她指出,在中國出臺的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中,相當一部分資金投向基建等領域是非常明智的路徑選擇,因為投資基建拉動經濟的乘數效應明顯。她認為,中國政府在宏觀調控上采取的是“有保有壓”的政策,通過不斷試錯的過程,在動態(tài)中獲得經濟均衡增長的目標,這也降低了出現(xiàn)重大政策失誤的可能性。